文革的暴力表象與背後的理性邏輯 | 楊麗君《文革中的公民權競爭與集體暴力》
嘿,一年一度的香港書展又要來了!
不激不隨近期會密集推送
書展新書、
中大書單、
書展攻略等各類信息,
敬請關注。
▼ ▼ ▼
文革中的公民權競爭與集體暴力
楊麗君 著;趙曉靚 譯
三十·三十書系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19年7月
從表面上看,文革充斥著非理性和暴力的集體行為,但非理性和暴力的背後,實際上存在著個人理性地追求利益、獲取公民權的競爭行為。本書引入「公民權競爭」的概念,為文革研究開闢了嶄新的角度。作者提出,人們期待獲得「公民權」——與權利掛鈎的革命者身份——來保障前途,在瞬息萬變的政治風暴中受保護,獲得國家掌控的政治經濟資源。
中國社會主義式的公民權是如何進行分配的?
分配者和競爭者之間的互動如何使文革成為一場社會運動?
集體暴力的發生過程中,政治人物、派別領袖以及普通參與者分別扮演了怎樣的角色?
文革中的集體暴力行為居然沒有帶來社會秩序的全面崩潰,那麼,社會秩序究竟靠什麼來維持?是否存在著一種文革式的秩序維持方法?集體暴力行為和秩序之間的關係如何?
這一系列問題是理解文革中領袖與人民、精英與大眾行為的核心,也是本書的中心議題。
本書獲第21屆日本大平正芳紀念學術獎。
1966年,安徽農村,聲討反黨反社會主義分子大會,參與者坐在地上揮手喊口號。
▼ 學界推薦 ▼
文化大革命在當代中國政治研究領域是一個高難度的研究題目。引入公民權和集體暴力行為等新概念來對課題進行政治社會學式的分析,是本書的魅力所在,它在解釋光怪複雜的文革現象方面取得了成功。中文版做了相當的增補,我非常欣慰新版問世。
——毛里和子(早稻田大學名譽教授)
「如何解釋中國文革期間的暴力轉向?」這個重要問題,至今尚未得到充分解答。楊麗君的書中研究了國家如何構建制度框架,導致群體在爭取一己利益時無可避免地損害其他群體的利益。國家領導層的變化也通過這種結構引起迴響,加劇了緊張局勢並導致暴力。楊麗君細緻的研究為觀察共和國歷史上這一關鍵時期的張力和暴力,提供了一個具說服力的角度。
——傅士卓 Joseph Fewsmith(波士頓大學國際關係與政治科學教授)
楊麗君的這本獲獎專著,為文革動盪時期的派系鬥爭和集體暴力的研究提供了甚具創見的制度論視角。楊教授對日文及中文文獻均有深入研究,加深我們對文革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場關於公民權的競賽,以及當時各派別之間、派別與國家領導層之間如何互動的理解。對於每個想要了解文革的動態及其對中國當代政治史的影響的人來說,這是一本必讀書。
——柏思德 Kjeld Erik Brødsgaard(哥本哈根商學院中國研究教授)
▼ 目 錄 ▼
圖表目錄
中文版序
序章 問題意識與研究史整理
第一節 問題提起
第二節 文革研究史及其不同解釋
第三節 社會運動研究的方法論
第四節 本書的結構
第 1 章 文革研究的制度論視角
第一節 關於「公民權」的概念
第二節 制度性空間配置與競爭公民權
第三節 制度化與集體暴力行為
第四節 將忠誠轉化為利益的精神結構
第五節 結語
第 2 章 文革前國家建設與制度性空間配置的重組
第一節 國家權力在經濟層面對社會的滲透
第二節 國家權力在組織層面對社會的滲透
第三節 意識形態的滲透和國家認同的構建
第四節 作為經濟分權的大躍進
第五節 作為政治分權的文革
第 3 章 文革前公民權的分配制度
第一節 派別形成的社會背景——公民身份與公民權分配制度
第二節 公民權分配與文革時期的集體行為
第 4 章「老紅衛兵」組織的興衰
第一節Leadership鬥爭的社會化
第二節 年青人之間利益競爭的政治化
第 5 章「清華大學井岡山兵團」的興衰
第一節 兵團的興起
第二節 分化與圍繞「革命性」的競爭
第三節 激進化與組織的解體
第四節 結語
第 6 章 政權的重建與上海模式
第一節 上海模式形成的社會背景
第二節 「工總司」的崛起與上海模式
第三節 「三結合」政權的建立——全國大亂與上海的穩定
第四節 結語
第 7 章 公民權的競爭策略 — 小城市的文革
第一節 派別的形成和派別領袖的崛起
第二節 連帶關係與派別競爭
第二節 派別領袖的資源動員
第三節 派別之間的資源競爭
第五節 結語
第 8 章 派別競爭的激進化與集體暴力行為
第一節 集體暴力行為的類型
第二節 集體暴力行為發生的原因
第四節 異端思潮與逍遙派
第四節 派別衝突的衰退
第 9 章 集體暴力行為與社會秩序
第一節 「運動秩序」與集體暴力行為
第二節 社會秩序改造與集體暴力行為
第三節 結語
終章 文革的影響與社會運動的轉型
第一節 文革時期的集體暴力行為產生的主要原因
第二節 文革的影響與改革開放時期的國家—社會關係的變革
第三節 改革開放時期的社會運動的轉型
第四節 結語
日文版後記
參考文獻
事項索引
人名索引
由「上海工人革命造反總司令部」(即「工總司」)《一月風暴》編輯部主辦的《一月風暴》雜誌,於「工總司」成立後的次年(1967)9月起出版,逐日記載「工總司」的造反事跡。至1968年2月停刊。本書第六章第二節詳述了「工總司」的崛起與上海模式。
▼ 作者、譯者簡介 ▼
楊麗君,華南理工大學公共政策研究院教授,日本一橋大學社會學博士。曾在日本一橋大學、早稻田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任職。專注於社會變革與社會運動研究,其日文著作《文化大革命と中国の社会構造》獲得2005年度大平正芳紀念學術獎。
趙曉靚,廣東外語外貿大學東方語言文化學院日語系教授,日本名古屋大學法學(歷史學)博士。
- end -
➤ 購書請點擊下方「閱讀原文」或發送電郵到cup-bus@cuhk.edu.hk
➤ 轉載或合作請聯絡微信後臺
2019,我們繼續與你看……
➤ 新的一年,繼續與你在一起 |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18年度全書單
➤ 十萬張珍貴底片,真實重現文革的極端年代 | 李振盛《紅色新聞兵》中文版首次出版
➤ 王賡武:繞不開的歐亞大陸 | 書展新書《王賡武談世界史》
➤ 泅過界河,我就踏上了我親愛的祖國的敵國 | 雷光漢《蘇聯流亡記》
➤ 貧困中國的「驚天大逆轉」· 港中大出版社新書《中國如何跳出貧困陷阱》
➤ 香港、中國大陸、倫敦 90個「他」的故事:江紹祺《華人男同志跨地域研究》
➤ 香港電影:誰死了,誰可能活了?| 彭麗君《黃昏未晚:後九七香港電影》增訂版
你還可以閱讀更多……
在後臺輸入以下關鍵詞,提取過往精彩內容
鄧小平 | 文革農村 | 臺灣社會 | 垃圾 | 反行爲 | 張愛玲
以及: